皮膚外科手術

皮膚手術是皮膚外科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,可以有效治療皮膚的各種良性腫瘤,如脂肪瘤、粉瘤或表皮囊腫、皮膚息肉、色素痣等。又可以診斷和治療皮膚惡性腫瘤如基底細胞癌、鱗狀細胞癌、惡性黑素瘤。

皮膚手術的用途很廣,以下是常見的皮膚手術泛圍

 

皮膚脂肪瘤

皮膚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軟組織瘤,主要由良性脂肪細胞增生結集而構成,脂肪瘤一般表現為皮膚表面以下的腫塊。脂肪瘤一般不會引起痛楚,但會慢慢長大,脂肪瘤在四肢、頭部和頸部容易被察覺及影響觀感。脂肪瘤在頸部、肩部、軀幹和四肢可導致日常生活或運動時身體不適。當脂肪瘤影響觀感、引起病徵或併發症、脂肪瘤變化大(例如 >5厘米)和懷疑有惡性的變化者應及早考慮外科手術切除。

皮膚手術的用途很廣,以下是常見的皮膚手術泛圍
皮膚脂肪瘤是最常見的軟組織瘤,主要由良性脂肪細胞增生結集而構成,脂肪瘤一般表現為皮膚表面以下的腫塊。脂肪瘤一般不會引起痛楚,但會慢慢長大,脂肪瘤在四肢、頭部和頸部容易被察覺及影響觀感。脂肪瘤在頸部、肩部、軀幹和四肢可導致日常生活或運動時身體不適。當脂肪瘤影響觀感、引起病徵或併發症、脂肪瘤變化大(例如 >5厘米)和懷疑有惡性的變化者應及早考慮外科手術切除。

微創脂肪瘤切除

脂肪瘤一般體積較大,傳統的脂肪瘤切除手術的手術切口比脂肪瘤稍大,因此常留下明顯疤痕。現今多以微創方式的脂肪瘤切除手術,採用微切口手術方式,通過最小的皮膚切口把脂肪瘤跟週邊的組織分離,取出脂肪瘤,然後皮膚下面的傷口縫合。例如內窺鏡微切口脂肪瘤切除手術,就是通過微切口把手術儀器及鏡頭放置到脂肪瘤週邊,將脂肪瘤與週邊的組織分離,止血,取出脂肪瘤。抽取脂肪瘤手術也是另一種微創/微切口手術方式,它允許通過非常小的切口去除脂肪瘤,特點是切口位置可遠離實際的脂肪瘤,可以把切口設置在不顯眼的位置。例如,腋窩切口可被用於從背面或胸部取出脂肪瘤。

粉瘤皮膚囊腫

粉瘤是一種常見的皮膚良性囊腫,生長在皮膚真皮毛囊漏斗位置。通常生長在面、耳、胸或背。粉瘤直徑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,呈圓形隆起狀。粉瘤初時不會引起痛楚,但會慢慢長大。擠壓粉瘤時,會有白色乳狀物溢出。粉瘤是大部分是良性腫瘤,但有機會發炎、含膿及流膿等併發症。 粉瘤患者應及早考慮外科粉瘤手術切除。粉瘤發炎及併發成膿瘡時,粉瘤手術後可能要毎日洗傷口至傷口癒合或作延遲傷口縫合。

色素痣

色素痣多發生於兒童或青春期,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,數目的顯著增多具有一定的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的風險性。色素痣大小由幾毫米至幾厘米不等,通常左右對稱,邊界清楚,邊緣光滑,色澤均勻。顏色可為黃、褐或黑色,但也可呈藍、紫色或近膚色,有些痣更會長出短而粗的黑色毛發。痣屬良性腫瘤,對生命並無威脅,但在一些誘因的作用下,有些類型的痣細胞可發生惡變,成為惡性黑色素瘤。

外科手術切除對任何類型的色素痣,不論面積大小均可采用,並可隨治療進行病理檢查。一般依皮紋方向選定切除方向,做菱形或梭形切口切開皮膚,切除范圍為病損及其周圍0.2~0.5cm組織。若痣在短期內迅速增大,色澤加深變黑,邊緣發紅不規則,表面出血、破損以及周圍出現衛星狀損害,表明痣有惡變徵象,應予手術切除,切除時可適當擴大切除范圍,並送病理檢查。

皮膚惡性腫瘤

皮膚細胞的生長出現異常或不受控制的情况會形成良性或惡性腫瘤。當惡性細胞生長被稱之為「皮膚癌」,可侵襲鄰近組織,或者擴散到體內其他器官。皮膚癌的主因是皮膚暴露在猛烈的紫外光下,而以下人士患上皮膚癌的機會則較高:

  • 曾有家人患上皮膚癌
  • 皮膚長滿痣或有多雀斑
  • 淺色皮膚、藍眼睛的白種人
  • 皮膚容易灼傷,或在過去五年皮膚曾嚴重曬傷
  • 皮膚間歇暴露於猛烈陽光下

 

皮膚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肉眼上難以區分,惡性腫瘤較為明顯的分別包括:生長不對稱,面積於最近突然增大,病變皮膚表面隆起,呈不規則狀和凹凸不平的周邊;病變皮膚中有不同深淺的顏色或顏色發生明顯改變;其他皮膚癌特徵包括大小、形狀或顏色或質地的轉變。因無意的觸碰發生破損,痕癢、出血或潰瘍且總不癒合等等。如果懷疑患上皮膚癌,應及早找醫生作檢查。醫生或會建議你接受活組織檢查,從受影響的皮膚中抽取樣本,放在顯微鏡下檢驗。

皮膚惡性腫瘤的主要類型有:

  • 惡性黑色素瘤
  • 基底細胞癌
  • 鱗狀細胞癌

皮膚手術注意事項

隨着生活質量的提高,人們對術後切口美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疾病治癒的同時不留下明顯痕跡。要達到理想的療效,需要醫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。因此,皮膚手術患者需要了解以下關於術後注意事項: 術中使用的局部麻藥,其鎮痛作用一般1~2小時消失,藥效消失後,切口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,疼痛一般可以忍受並會逐漸消退,不需要特殊處理;建議術後塗上能促進傷口愈合的無菌防止疤痕藥膏,每日兩次,有保護傷口和減少不良疤痕形成的功效;

  1. 為觀察切口情況,術後第二天需要清洗傷口和更換切口敷料及接受遠紅外線照射,首次換藥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,一般隔1~2天換一次藥,如果切口分泌物或者汗液較多,需要每天或者更加頻繁的換藥,以免細菌滋生,影響切口正常癒合;

  2. 切口在手術後48小時需保持乾爽。避免出汗、沾水及其他液體;

  3. 切口未癒合前,較小的切口可以用防水產品保護好後洗浴身體其他部位,洗浴完畢立即揭開防水產品,避免局部空氣不流通導致切口潮濕感染,拆線後48小時即可正常清洗手術部位;面部手術的患者避免戴口罩以免引起切口潮濕;

  4. 避免擠壓切口。下肢手術的患者,術後3天儘量抬高手術部位休息(抬到高於心臟的平面),以保持局部良好的血液循環,減少患肢腫脹、滲血和感染的機會;

  5. 拆線的時間一般是術後7 ~14天。拆線前請先讓醫務人員確認切口是否已經癒合;

  6. 皮外手術採用分層縫合,內縫合使用的是可吸收縫線,為的是精確對合切口、減少切口張力,使切口美觀,降低瘢痕增生的幾率。因身體免疫系統的差異,少部分患者可能會對內縫合線有排斥現象,於術後1個月左右出現「吐線反應」,表現為切口處出現小線頭,如果出現該反應,可找讓醫務人員處理。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